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旅游美食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30年前的平常生活的吃食到现在都成了美味佳肴啦你知道吗?

    信息发布者:靳贵芳
    2018-04-20 20:26:02   转载
    请注明出处

    古馆陶的特色小吃

    (原名:故乡的小吃)

    改革开放这几十年,百姓们丰衣足食,大鱼大肉,山珍海味,再也不是奢侈之品。吃惯了那些珍馐美味,反而愈发怀念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以前的极为俭朴的地方小吃。

    或许是一种返朴归真,抑或是对童年生活的怀念,我一直在记忆中寻找童年的故乡小吃,有时也自己动手尝试着找回童年的美味。

    一条卫运河纵贯故乡南北,她甘甜的乳汁浸润着两岸丰腴的土地,哺育着数十万她的兒女,齐风鲁韵、燕云赵雨,使得故乡这块沃土物华天宝,也让卫河兒女创造了丰厚的饮食文化,产生了许多美味小吃,而随着时光的推移,有些小吃却渐渐难觅其踪。


    "好雨知时节,当春乃发生。随风潜入夜,润物细无声。"夜雨割春韭,卫河平原的三月,春韭钻出黄土地,一场春雨过后,长得嫩绿葳蕤,人们便踩着湿润们田垄,将春韭割下择净,切碎之后与煎得黄黄的鸡蛋,切得碎碎的粉条,切成豆粒大小的肉丁,刚刚从池塘、小河中捞出的小虾拌和在一起,加上咸盐与花椒粉,淋上小磨香油与其它馅料拌匀包成饺子,下锅煮熟上到餐桌上,吃到嘴里,鲜香四溢,这就是著名的馆陶小吃"活馅水饺"。


    它曾享誉南北,据传清朝的乾隆皇帝下江南,乘着龙舟从这条号称御河的卫运河上南下时,时任馆陶县令在馆陶县城"又一春"饭庄设宴,乾隆皇帝吃了馆陶的"活馅水饺"赞不绝口,留下一段佳话。"活馅水饺"素中有荤,荤中有素,春韭绿,鸡蛋黃,小虾红,粉条白,秀色可餐,荤素搭配,似乎把满园春色涵于一起,怎能不勾起人们的食欲,品尝那春天的馈与呢?


    阳春三月,万物复苏,南来带着水珠的云,遇上南下的凉风,一场淅浙沥沥的春雨便下来了,它浇灌着久旱的黄土地,发了芽的榆树上,长满一枝条一枝条的榆钱兒,聪明的先人很早就知道榆钱的美味,他们捋下榆钱,和以小麦面与玉米面,蒸成窝窝,上笼蒸熟,掀得笼来,榆钱的清香与面粉的浓香混和在一起,无论是城里还是乡下人家,把蒸熟的榆钱窝窝蘸上蒜汁,那实在是一种垂涎欲滴的美食享受!


    "豆琴兒",更是一个独特的地方小吃。它是将小麦粉做成面叶,与绿豆一起下锅煮熟,盛碗后,再将切成碎末的腌萝卜撒入碗中,盛夏之时,新小麦收下来,用石磨磨成面粉,做成面叶,辅之以绿豆,配之以腌萝卜末兒,鲜香宜人,清凉解渴,没有比这更好的夏季饮食了。


    故乡的夏、秋两季,有一道小食品叫"豆黄枣糕"。巧手的家庭主妇,用小石磨将绿豆或豌豆磨成豆黄,豆黄中和以麦粉和红枣,摊在锅中的笼布上拍成均匀的饼状,蒸熟后晾一晾,再切成一个个菱形式方形的块块,用綠豆加红枣做成的叫作绿豆糕,用豌豆黄做成的叫豌豆糕,绿豆糕绿中伴着紫红,豌豆糕金黄中伴着紫红,色泽鲜艳,色、香、味俱佳,既解暑又解馋。


          说起故乡的另一种小吃,恐怕连故乡的年轻人也难明就里了。它就是一一"米豆腐"。有人可能会说,豆腐是豆子做的,米怎么能做成豆腐呢?原来它只是一种小吃的名字。上世纪五、六十年代以前,县城及农村,多是烧柴用大铁锅做饭,未烧火之前,在大铁锅里架起"锅梁子",再在锅梁上安上小石磨,把泡好的黃豆用手磨磨成豆黃,然后撤掉锅梁与手磨,在豆黄与豆汁中加入适量的水,再在锅中加入稷米或小米,放入切好的白萝卜条与适量的盐,升火烧煮,于是一锅黄豆瓣与黄米萝卜条熬成的粥就叫"米豆腐",淋之以小磨香油并加上葱花兒,这种独一无二的馆陶小吃就制作完成了。


    说到"米豆腐",一段6岁时的往事还记得很清楚一一1956年,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第一次大洪灾,那年8月,连续几天的大暴雨,导致卫运河决堤,卫河西岸洪水深达近2米,秋庄稼全部淹沒,几乎颗粒无收。进入初冬的一天,住在外祖母家的我,忽然想起要吃米豆腐,这可愁坏了外祖母,家中有稷米,却没有黄豆,外祖母在本家家人与邻居中到处找借黄豆,才在一位堂舅家中借了一升黄豆,当天晚饭她制作了半大锅米豆腐,在昏暗的煤油灯下,全家人香香地吃着米豆腐,外祖母在一旁看着我狼吞虎咽的样子,高兴地笑了。沒想到,一年以后外祖母去世,这是她老人家最后一次为我制作米豆腐,所以,这次吃米豆腐至今留在记忆里,很难忘记。


    春夏秋冬,一年四季,百草黄了又绿,绿了又黄,又到了春节之前。家家户户,杀猪宰羊,蒸制干粮,旧时过年,谁家也少不了的一道饼食一一罗鏊煎饼。所谓罗鏊,是由一个三条腿的圆形底座,鏊底向中间凸起,鏊底周边有一圈浅浅的槽沟,而鏊子的盖上有一个方便烙饼人提起的钮。在春节即将来临、稀稀落落的鞭炮声中,家家户户把稷米面与面酵用温水搅匀,和成面糊,待到面糊发好酵呈蜂窝状时,在火上支好罗鏊,将面舀入鏊子里摊匀,扣上鏊盖,片刻之间,一张金黄色的罗鏊煎饼就熟了。人们把一张张摊好的煎饼放入麦草编好的草篓或瓦缸里储存起来,待春节过后再上笼蒸热,卷入由豆腐丁、葱花、粉条做成的馅料再吃。这是一道地方名吃,金黄的罗鏊煎饼卷入嫩嫩的豆腐丁,白白绿绿的葱花与细细的粉条,伴之以散发着椒香的花椒粉与芝麻油,在北方的正月无疑也是一道应时应景的美味饭菜。在春节前烙罗鏊煎饼,还有着一个民俗上的讲究,即正月里不烙饼。煎饼的"煎"与鏊子的"鏊"(熬),合起来为"煎熬",严格意义上讲,一个正月都算"年"的范围,过年怎么能受煎熬呢?只能节前烙好节后吃,既解决了味觉上的嗜好,又解决了煎熬之困,两全其美,何乐不为?


    那个时代离现在越来越远了,那些故乡的美食小吃也很难觅其踪影,星级饭店上的豪华盛宴,尽管上八珍、中八珍、下八珍地应有尽有,极大地满足了人们的味蕾,但它们都不能替代故乡那些远去的小吃,因为,那才是地地道道的故乡风味。

    打赏捐赠
    2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